上圖:《中華古琴報》第三期 《梅庵琴譜》(1931)的〈秋風詞〉,是旋律流暢的短琴歌,指法相當簡單,屬現代初學彈琴者必學的小曲。不過,在《梅庵琴譜》出版之前,此曲的流傳並不廣。按王烈刊於《霞影琴訊》第8期的〈泉下空有《相思曲》 人間尚吟《秋風詞》〉的考據,現存最早收錄此曲的琴譜是《一峰園琴譜》(1709),琴譜編者把〈秋風詞〉與另一琴歌〈長相思〉連在一起,名爲〈悵悵辭〉。故此,〈秋風詞〉出現了不下二百年,但是,在《梅庵琴譜》與《一峰園琴譜》之間,只有《槐蔭書屋琴譜》(1840)收錄了此曲。 查阜西在《存見古琴曲譜輯覽》總43頁認爲,《槐蔭書屋琴譜》與《梅庵琴譜》的〈秋風詞〉是同名異曲。但是,王烈在文章内指出,兩者旋律實在大同小異,主要分別是調絃不同,《梅庵》版是慢三絃,《槐蔭》版是緊五絃。唐世璋在他的網頁www.silkqin.com指出,不同的調絃影響了樂曲的調式,前者屬宮調式,後者屬商調式。 我覺得,查阜西看到兩版本的調絃不一樣,未有細察,便認爲兩者是同名異曲,是有背境原因的。琴曲在承傳過程中蛻變,出現不同版本,十分常見。但是,絕大部分經蛻變產生的不同版本均保留了本來的調絃,相同母曲不同版本而使用不同調絃,則十分罕見。特殊的例子有: 〈洞庭秋思〉一般用正調,《悟雪山房琴譜》版本用慢一三六; 〈陽關三疊〉一般用緊五,而部分明清琴譜用緊二五; 〈平沙落雁〉一般用正調,個別琴譜收錄不同的外調版本。 (有關〈洞庭秋思〉音律特色和變動,可參考我的文章〈由洞庭秋思看民間樂制在琴曲的運用〉;有關其餘兩首的調絃資料,可參考唐世璋的網頁) 現代琴人彈奏《梅庵》版本,由於譜内沒有三絃散音或泛音,一般都使用正調調絃,而改動三絃的按音位。現存最早的《一峰園琴譜》〈悵悵辭〉版本亦使用正調,調式與《梅庵》版本相同,兩者均用一絃爲宮,並以宮音爲結束音。如果設一絃爲C,以現代音樂語言來説,即C宮調。《槐蔭》版本緊五絃,五絃爲宮,以商音爲結束音,以現代音樂語言來説,即C商調(C音爲商)。〈秋風詞〉蛻變時,由C宮調變爲C商調,結束音(可稱爲「主音」、或「調頭」) C沒有變,但宮音位置轉變,由C變爲Bb,降低了大二度,調式則由宮調式轉爲商調式。 調頭不變而宮音或音階轉變,是中國音樂旋宮犯調的一種方式。較常見的宮音轉變情況,有以「凡」代「工」,宮音移高四度,或以「乙」代「上」,宮音移低四度;較常見的音階轉變情況,有廣東南音的「正線」轉「乙反線」,和秦腔的「花音」轉「苦音」。《槐蔭》〈秋風詞〉調頭不變而宮音移低大二度,並不是常見的情況,但效果很好,商調式的色彩較原來的宮調式柔和,更適合曲詞所表達的相思之情,詳情請參考附譜。 有關〈秋風詞〉的調性,《槐蔭書屋琴譜》寫道:「仲呂調羽音,自黃鐘調緊五絃一徽,即是正調。」此處所説的「黃鐘調」和「仲呂調」,應該與《梅庵琴譜》屬同一系統,以正調爲黃鐘調,三絃爲宮爲黃鐘,故此,緊五絃爲仲呂調。但是,所説的「羽音」很難理解。譜内把四絃、六絃和七絃散聲標記爲商、徵和羽;這可以理解爲固定調唱名法,「緊五」之後,仍把三絃唱爲「宮」。如此,〈秋風詞〉應該是「徵音」而不是「羽音」,後者可能是手誤。最後的「即是正調」,則更難理解。不少清朝琴譜把「正調」稱爲「仲呂調」。我猜測,《槐蔭書屋琴譜》的編者保持了「仲呂調」即「正調」的稱謂,但是,該琴譜的「仲呂調」是「緊五」,跟一般不同,引致緊五「即是正調」的奇怪説法。 我認爲,如何理解這段調性解説的文字並不重要。譜的後記所説:「譜無大小,但取其音蒼古;調無美惡,取其韻幽雅。即此一小段,譜常調平,亦令人生太古心矣」,更值得回味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