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悉,《文王操》是一张丝弦专辑,收录了诸城、梅庵、九疑、虞山、广陵、岭南等多个琴派的作品。演奏用琴是仿制的宋代古琴“松风”,宋“松风琴”原为九疑派创始人杨时佰旧先生旧藏,特请名家仿制录此专辑。 张子盛,古琴演奏家、教育家。现任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副秘书长、古琴学术委员会秘书长、北京乐器学会古琴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、天津七弦琴院院长。1989年学琴,师从津门九嶷派琴家高仲钧先生、李允中先生。又先后求师刘丽、吴文光、龚一、李祥霆等诸多名家。为使自己博涉多优,还问道于津门词家张牧石、曹长河、王焕墉诸前辈及书法名宿余明善先生,并拜著名学者义宁陈云君先生为师,为琴外之功打下了雄厚的基础。 2000年后受吴景略先生所开创虞山吴派的影响愈深,特别是吴文光先生的心理表现主义体系,对其演奏风格和审美产生的影响。在对虞山吴派的进一步研习同时,结合自身特点形成运指华美、取音纯净、注重以心取韵、心韵合一的演奏风格。2010年开始,更加深入对各流派特色曲目的研究与吸收,并将研究的心得运用在打谱与创作之中,取得一定成果。他坚信艺术生命力的表现之一是差异性,如果千篇一律千人一面,将是艺术的末路。从艺以来,陆续发表琴曲演奏作品近百首,已录制为多张CD,并出版各种教学书籍、工具书、VCD等。张子盛自1999年于天津文庙创办国内首家职业琴馆“张子盛古琴艺术中心”。并醉心斫琴研究,屡有佳作出品流传。同时作为国内各个大型琴事活动的主要策划者,他先后发起: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古琴学术委员会的成立、中国古琴“幽兰阳春”奖、中国古琴新年音乐会、全国古琴打谱会、全国古琴师资培训等活动。推动古琴事业的传承与发展。张子盛老师总结十余年的教学规律,研创的“开指五步”教学法,已申请国家专利,而且,以这套方法开展的全国古琴师资培训已举办了四十余届,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师资力量。此外,在他创办的天津琴院,不仅优秀青年琴家辈出,还将古琴学术研究做成了全国典范,针对古琴教材、琴歌校译、古琴制作、减字谱整理等,付出了大量心血。其中,将于今年年底推出的《古琴指法谱字集成》,是张子盛和20多位学生一起,花了4年的时间编写而成,将被称为“天书”的古琴减字谱,在弹奏乐曲时的实际应用,做出了科学的阐述。 下附:(凤凰生活对话张子盛) 凤凰生活:您认为在演奏古琴的过程中,最难控制的是哪方面? 张子盛:好的演奏包含了演奏者对于琴曲的理解,以及自身情感的表达。我很享受在演奏中与观众的互动,有时候弹着弹着,就发现整个空间安静了,除了琴声,什么都是静止的,上千人的剧场里,好像跟每个人都近在咫尺。这时候,琴的气韵抓住了观众的内心,来不得半点干扰,若走了一口气,音符还是连着的,但味道就不对了,把握住这个情绪是演奏最难控制的。 凤凰生活:您认为中国古琴在作曲方面处于一种什么状态。 张子盛:在三五年前,大家很少能在舞台上听到古琴新曲,不管琴曲如何新编,谱子都是老的。而老琴曲中除去重复版本的,也就流传下来几百首,可能还没有作曲名家一个人写的曲子数量多。不过近一两年还好,具备专业素养的琴人多了,院校作曲专业人士也开始参与创作,古琴曲的创作正处于一个上升的趋势。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上来看,古琴曲需要新鲜血液,来适应时代的发展。最近我们一直在演出的作品《梦未名》,就是个很好的例子,采用了古琴、钢琴、大提琴和吉他来演奏,中西融合,又突出东方文化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