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謝俊仁 在二十世紀,雖然香港受西方文化影響很深,但是,古琴在香港的承傳未有終斷,其中一位貢獻良多的琴家是蔡德允老師。蔡老師在1950年從上海移居香港,作風低調,很少作公開演奏,但是培育了不少弟子,對香港琴壇的影響力很大。蔡老師的弟子,除了在香港的同門,還有現居於美國的葉明媚、加拿大的黃樹志、音樂學者榮鴻曾、瑞士漢學家郭茂基、博物館文物專家屈志仁等等。其弟子在1998年成立了德愔琴社,成員為蔡老師的弟子和再傳弟子。社員大部分保持傳統彈奏絲絃,也有如我一般鋼絃絲絃兼用。琴社宗旨為發揚蔡老師傳授的琴學精神,十多年來舉辦了多場古琴講座、展覽和音樂會,希望為古琴文化的承傳、推廣和發展盡一點綿力,大型的古琴展覽包括1998年香港大學「古琴薈珍」、2003年香港中央圖書館「清角遺音」與2004年澳門博物館「海天秋月」,近期的音樂會包括2010年1月名為“古琴周”的六場小形音樂會、和2011年4月的「海角琴心」音樂會。琴社出版了蔡老師手抄自用的《愔愔室琴譜》、蔡老師的詩詞集、和她的古琴家居錄音。亦在2010年出版了古琴記錄電影《海角琴心》。琴社的現任社長為蘇思棣,我和沈興順是副社長,吳英卉是秘書。在2007年,102歲高壽的蔡老師逝世,社員哀痛之餘,繼續為推廣古琴文化而努力。 除了琴社的活動,個別同門亦積極參與教學、斲琴、製絃、出版、研究、打譜和作曲的工作。 教學:古琴的傳授,主要是由數位資深同門作私人個別教學,亦包括香港中文大學和浸會大學音樂系副修古琴的學生。香港演藝學院在2010年則收了一位古琴演奏碩士生。私人學生亦開始多了年青人,雖然相比國內一些大城市的古琴熱,還差得很遠,但也是一個好的轉變。 斲琴:一部分同門跟隨香港的斲琴名家蔡昌壽師傅學習斲琴,這全是為興趣,造的琴是自用而不是售賣的。 製絃:同門黃樹志致力研製較高素質的絲絃,恢復了琴人對絲絃的興趣。現時國內也開始有多些琴人用絲絃,包括年青人。 出版:同門黃樹志亦致力出版工作,近幾年出版了《琴學叢刊》系列。 研究:我在2005年退休後,進了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念博士,2009年畢業。我主要是研究明清琴譜的音與律的問題,提出了琴曲的音階由明朝時期大量使用五聲以外的樂音,蛻變至清朝的五聲音階,再討論了變遷背後的多個文化和政治因素;另外,我亦討論了明清琴曲使用民間音律“苦音”的情況。 打譜:個別同門亦有嘗試打譜,今年在常熟和揚州舉行的松絃館琴譜打譜大會,我的漢宮秋和姚錫安的佩蘭有幸入選,刊於大會出版的譜集《松絃館琴譜鉤沉》。 作曲:香港上一代琴人盧家炳作過不少琴曲,刊於他的《春雨堂琴譜》。我在80年代開始,也有嘗試創作。近年,香港有幾位作曲家也曾為古琴創作現代風格的作品,我作首演。 香港教琴的還有唐建垣和他的弟子張慶崇和王穎苑,和經數代家傳、在2010年過世的容思澤和他的兒子容克智。最近,姚公白老師也來了香港在志蓮靜院講授古琴課。琴社還有天聽琴社和新亞琴社。他們對香港琴壇也有很大的貢獻。 香港的古琴推廣,基本上是民間的活動,香港特區政府未有特定的文化政策推動,亦沒有提供常年的經費。不過,個別音樂會或展覽項目可以申請政府部門資助,我們也可以向慈善基金申請。總括來說,香港的古琴發展並沒有受到政治環境的重大影響,發展方向都是跟據個別琴人的喜好而定,有盡力維持絲絃傳統,也有嘗試創新的。經過多年的努力,香港人對古琴的認識也略有改進,雖然不少朋友仍琴箏不分。不過,香港回歸後,隨著市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日漸濃厚,亦多了年青人學琴,我相信,古琴文化在香港會有進一步的發展。 |